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編輯時間:2018-10-23 來源:www.jaxx.cc
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在舉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我們迎來了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國中醫科學院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多年來為中醫科學院發展作出貢獻的老領導、老專家、老同志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向中醫科學院全體干部職工并向全國中醫藥戰線的同志們致以誠摯的問候!
在這樣一個喜慶的日子里,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李克強總理作出批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重視,對奮斗在中醫藥戰線上的廣大科技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的親切關懷。總書記的賀信和總理的批示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內涵豐富,要求明確,強調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闡述了中醫藥的科學地位和在促進人類健康福祉中的重要作用。賀信和批示充分肯定了中醫科學院在60年發展歷程中取得的豐碩成果,高度評價了以屠呦呦研究員為代表的一代代中醫人才為造福人類健康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振興和發展中醫藥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切實抓好貫徹落實。
今年,中醫科學院可謂“雙喜臨門”。十幾天前,屠呦呦研究員領取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我國科學家一次在中國本土開展科學研究的成果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反響。青蒿素是中醫藥為人類健康作出的重要貢獻,以屠呦呦研究員為代表的中醫藥人才是中國的驕傲、中醫藥的驕傲,也是中醫科學院的驕傲。借此機會,向屠呦呦研究員表示祝賀和敬意!剛才,張伯禮同志回顧了中醫科學院的發展歷程,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曹雪濤同志和屠呦呦、陳士林研究員作了發言,聽后令人深受感動,倍感振奮。
此時此刻,我們不能忘記,中醫科學院是由主席親自決定成立的。1954年毛主席做出重要批示,“即時成立中醫研究機構,羅致好的中醫進行研究,派好的西醫學習中醫,共同參加研究工作”。總理為研究院的成立親筆題詞:“發展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1955年12月19日,李濟深、習仲勛等國家領導人出席成立大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醫科學院圍繞“團結、學習、求實、創新”的院訓,辛勤耕耘,開拓奮進,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
60年來,中醫科學院堅持開放包容、博采眾長,成為中醫人才的孵化器。中華醫學百花齊放、博大精深。建院以來,中醫科學院秉持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理念,廣泛吸納中醫名家,內科大家蒲輔周、岳美中,針灸高手葉心清,“小兒王”王樸誠,中醫教育家楊樹千等匯集于此,成為中醫藥現代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多年來,中醫科學院培養了大批人才,唐由之、程莘農、路志正等一批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國醫大師,陳可冀、王永炎、李連達、張伯禮、黃璐琦等一批中醫藥科技領軍人才,在這片沃土上薪火相傳、成長成才,打造了一支名醫薈萃、專家匯聚的國家隊。
60年來,中醫科學院堅持特色發展、銳意探索,成為中醫科研的帶領者。中醫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醫科學院在收集、整理和傳承中醫文化遺產的同時,努力探索,科研攻關,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推動中醫藥事業更好地服務現代社會。認真做好中醫古籍特別是孤善本的整理研究,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中醫古籍的知識挖掘。加強藥物研發,成功開發出包括青蒿素在內的一大批新藥,開展臨床安全性監測研究并制定規范。創新技術方法,初步構建了“真實世界”臨床研究方法學框架,將衛星遙感等新技術運用到中藥資源普查中,建立臨床科研一體化的中醫藥數據采集、管理與分析系統,推動了中醫藥學術進步。
60年來,中醫科學院堅持適應需求、扎根群眾,成為中醫服務的排頭兵。“大醫精誠”是中醫價值理念的精髓。中醫科學院廣大醫務工作者以仁心仁術行醫濟世,大力推進診療創新,形成了針撥白內障術、小夾板骨折治療、針刺麻醉等一批臨床新技術。利用中醫藥治療腫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關節疾病等疑難病癥,取得顯著療效,深受廣大患者歡迎。
這些成就的取得,凝結著幾代中醫科學院干部職工的艱苦奮斗和辛勤汗水。在青蒿素的研發過程中,60多家科研單位的500多名科學家在“523”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下,聚各方優勢,發揮集體智慧,終取得突破。面對乙腦、非典等重大傳染病的肆虐,以及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災害,中醫科學院的醫療專家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屢建奇功。60年來,大家甘于奉獻、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團結協作,推動中醫科學院走過了一個甲子的光輝歲月,也將在新的征程上再創輝煌!
同志們,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科學院成長壯大的60年,也是新中國中醫藥事業發展進步的生動縮影。同志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1950年召開的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將“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作為新中國衛生工作的重要方針。1978年,鄧小平同志指示“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還寫入了1982年憲法,在國際上一次對傳統醫學予以法律保護。江澤民同志1991年為國際傳統醫藥大會題詞,“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中醫中藥事業”。他還指出,“中醫藥學不僅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積影響”。胡錦濤同志強調,“把生物科技發展的成果與我們民族積累的寶貴醫學財富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實現新的跨越”。2007年,黨的十七大一次將發展中醫藥事業寫入報告,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是我們的國寶,包含中華傳統文化,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來為發展國家間友好合作關系,造福各國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可以說,幾代領導人提出的重要論斷和戰略舉措一脈相承,為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中醫藥事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形成了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六位一體”發展的新格局,取得了可喜成績。
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中醫藥為探索醫改的“中國式解決辦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醫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了較高的收益,放大了醫改惠民的效果。2014年全國中醫醫院診療人次達5.3億,門診次均費用、住院人均費用分別比綜合性醫院低12%和24%。近年來,我國歷次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和重大傳染病防治中,都有中醫藥工作者的大力參與。通過中醫藥的早期全程參與、中西醫結合,有效減少了重癥病例發生率和死亡率。
作為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中醫藥為推動健康產業發展作出了積貢獻。面對群眾日益多樣化的健康需求,越來越多的中醫藥資源得到了有效開發,一大批適應市場的新產品、新業態成為健康產業新的增長點。中醫藥與養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趨勢進一步凸顯,養生、保健、康復等方面的潛力持續釋放。“十二五”期間,中藥工業總產值以每年20%以上速度遞增,2014年超過7300億元,占我國醫藥工業總值近三分之一。
作為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中醫藥是我國發掘自主創新潛力的重要領域。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積探索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建設了16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完善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和慢病的臨床科研體系,建立了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十二五”以來,有36項中醫藥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這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也受到認可。
作為的文化資源,中醫藥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醫中藥中國行”等活動深入開展,讓人民群眾在就醫就診的同時,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我國與外國政府及國際組織簽訂的中醫合作協議達85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已有9個國家建立了中醫藥中心,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中醫藥認識了中國,了解了中國文化。
作為重要的生態資源,中醫藥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發揮了獨特優勢。中藥材的來源離不開綠水青山,中藥材的利用可以造就金山銀山。越來越多的地方、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為契機,推動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帶動地方綠色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促進了生態環境的修復。目前,全國有200多種常用大宗中藥材實現規模化種植,種植面積超過3000萬畝,實現了中藥產業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同志們,當前,我國正處于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國人民正在按照“四個”的戰略布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而努力奮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樹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新目標,集中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五中全會還強調,“堅持中西醫并重”、“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為新時期中醫藥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對中醫藥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在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方面有更大作為。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不僅要求患病后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醫藥具有綠色健康的理念,集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于一體,越來越多的群眾希望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都能享受到中醫藥、多環節的服務。二是要在構建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方面有更大作為。醫療衛生體制的制度選擇往往基于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歷史文化,但有一個挑戰是相同的,即各國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醫療費用快速增長的壓力。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簡單復制西方國家“高投入”的醫藥衛生體制是走不通的。要以較低成本保障13億人民的健康,既要“關口前移”,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又要在疾病診療過程中有效控制成本。而中醫藥具有注重“治未病”的理念,“簡、便、驗、廉”的特點,可以在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三是要在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中有更大作為。中醫藥產業鏈條長,貫穿藥材種植、藥品研發、器械制造、健康服務等一、二、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強,開展創業空間廣,拉動消費作用大,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方面具有很大潛力。四是要在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進程中有更大作為。新中國成立伊始,中醫藥就在我國人文外交中發揮了獨特作用,不僅給外國友人診療疾病,也擴大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認可中醫的今天,中醫藥更有條件成為各國了解中華文明的一扇窗戶。
明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醫藥事業發展也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如何適應現代化的社會、對接產業化的需求、迎接國際化的挑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課題。先人的智慧、深厚的積淀,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根脈所在;面向未來、推陳出新,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動力之源。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是中醫藥生生不息、發揚光大的然選擇。
一,增強文化自信,兼收并蓄,不斷豐富中醫藥的思想寶庫。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從《黃帝內經》到《傷寒論》、《溫熱論》,從神農嘗百草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從金元四大家到明清醫家流派的新學說新理論,從西周時期的食醫疾醫等分工到后來的臨床分科,其價值取向和發展理念在現代社會也具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中醫藥講求“”、“身心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這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內涵相通。中醫藥“治未病”的預防學思想,與現代醫學“以預防為中心”的主張高度契合。中醫藥注重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強調個性化診療,這與現代醫療越來越重視個體差異的趨勢不謀而合。中醫藥“大醫精誠”的價值取向,與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新時期醫療衛生職業精神相輔相成。我們要不斷發掘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精髓,加以創造性豐富和創新性闡釋,使其精神實質更好地與現代社會的思想理念有效融合。
二,突出能力建設,以用為本,在與時俱進中彰顯中醫藥的魅力。中醫藥是一門源于臨床實踐的科學。中醫藥幾千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在與病魔搏斗的實踐中,不斷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今天,疾病譜的變化給中醫藥理論和方法帶來不少挑戰,也為創新開辟了廣闊空間。只有緊貼需求、找準定位,才能做好中醫藥傳承創新這篇大文章,提高中醫藥服務群眾需求的能力,提升中醫藥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度。在中醫藥科研方面,青蒿素的發現就是傳承創新的例證。通過努力發掘文獻,從“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一前人實踐經驗中汲取了創新的靈感,在此基礎上用科學方法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無數瘧疾患者。我們要繼承中醫藥理論技術方法,集中力量在基礎理論研究及重大疾病方面開展攻關,提升中醫藥防治水平。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既要完善中醫師承制度,傳承好老中醫專家的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又要遵循中醫藥規律,創新院校教育和實踐基地培養模式,豐富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在中醫藥服務方面,要以臨床實踐為基礎,圍繞遇到的新問題、群眾的新需求,積推進中醫藥發展模式和中醫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推動中醫藥與養老、旅游、文化、體育、餐飲、生態、貿易等行業融合發展,培育新興業態,做大做強做優中醫藥服務,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強化科技支撐,促進融合,為中醫藥發展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對于中醫藥發展而言,就是要堅持原創思維這一根本和靈魂,利用現代科技作為方法和手段。要建立健全適應中醫藥特點的研究和評價方法及標準體系,這是中醫藥發揚光大、走向世界的基礎和前提。循證醫學的思想,現代西醫的研究方法,大數據的分析手段,都提供了寶貴借鑒,但標準和體系建立的權須掌握在中國人特別是中醫人自己手里。要將中醫藥研究與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研究緊密結合,強化多學科聯合攻關。加強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新藥研發與產品技術開發等不同創新領域間的銜接與轉化,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創新開發一批中醫藥技術、設備、藥品和保健品。中醫藥的傳統智慧與實踐經驗蘊藏于民間,要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整合資源,優勢互補,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匯集眾智。要利用現代技術,加強中醫古籍、傳統知識和診療技術的保護、搶救和整理。做好中醫古籍文獻資源普查,加緊編撰出版《中華醫藏》,實施中醫古籍再生性保護,建立中醫古籍數據庫和知識庫。實施中醫藥傳承工程,做好傳統制藥炮制、鑒定技術的傳承應用,推進中醫藥民間特色診療技術挖掘整理。要積推進中醫藥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多學科、跨部門共同參與的中醫藥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和創新合作平臺,實施一批中醫藥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力爭有新的突破。要完善中醫藥領域的科技布局,形成一批代表國家水平、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創新來之不易,成果貴在應用。要加快轉移轉化步伐,催生產品和新興產業,使中醫藥創新成果落地生根,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增進民生福祉作出貢獻。
第四,擴大國際合作,互學互鑒,把中醫藥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的亮麗名片。中西醫作為人類文明寶庫的璀璨明珠,各有優長。中醫藥在治療某些新發疾病、疑難雜癥、慢性非傳染病及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要促進中西醫互學互鑒,鼓勵中外雙方以開闊的視野、包容的心態看待彼此醫學理念、診療方式的差異,促進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現代醫學優勢互補,相得益彰。要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深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不僅提供診療服務,而且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當代中國的活力。要主動作為,加強政策對話、人員往來和科研合作,積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不斷提高中醫藥在國際傳統醫藥領域的話語權權。
同志們,中醫科學院是我國中醫藥行業的國家隊,是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的生力軍。希望大家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賀信和李克強總理批示的深刻內涵,并切實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發揚老一輩科學家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優良作風,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努力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進步。希望中醫科學院堅持帶領,從中醫藥事業發展存在的“短板”中聚焦重大研究戰略,從中醫藥傳承創新的緊迫需求中凝煉重大科學問題,通過牽頭實施一批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大工程、大計劃、大項目,形成一批重大產品和技術成果。希望中醫科學院更加貼近群眾需求,著眼疑難雜癥,豐富發展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輻射和帶動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推動中醫醫療整體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升。希望中醫科學院銳意改革創新,推倒自身圍墻、聯合各方力量,在中醫藥科研的組織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進人才結構的戰略調整,培養一批年輕的中醫藥科研領軍人才,打造聚集國內外人才的高地。希望中醫科學院主動拓展國際視野,開辟交流合作新渠道,深化與世界衛生組織、國家標準化組織等的合作,積參與國際規則、標準規范的研究與制訂,加快推進中醫藥標準的國際化進程。
同志們,六十載春華秋實,新征程前景廣闊。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牢記使命,求真務實,傳承創新,為開創中醫藥事業發展新局面,為建設健康中國、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中醫藥報)
- 上一條:轉變發展理念 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下一條:建設“健康中國” 中醫藥步伐快
相關新聞
- 舌面象儀技術參數詳解 2024-11-04
- 舌面象儀怎么樣 2024-10-12
- 舌面象儀有哪些優勢 2024-09-29
- 五臟相音診斷系統可以檢測哪些疾病 2024-09-19
- 中醫體質調理是針對哪些人群的 2024-09-06
- 舌面象儀可以用于哪些疾病診斷 2024-08-28